腰椎脱位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追忆百年张绍富,讲述先生的故事三
TUhjnbcbe - 2022/7/7 16:40:00
刘云涛 http://nb.ifeng.com/a/20190821/7612844_0.shtml

Vol./电台访谈

前两期的节目中,医院的*委副书记周虹,介绍了追忆百年张绍富活动启动的一些情况,原富阳日报社的总编姚太漠老师带来了珍藏了几十年的笔记本和相夹本,回忆与张绍富医师之间的真实故事。昨天,伤科门诊张姚萍主任来到富阳电台直播间,为我们带来张老先生和病患之间的故事,我们一起来聆听。

(向上滑动启阅)

访谈原稿:

张姚萍:自从追忆百年张绍富活动启动后,医院陆续收到很多关于张老医生的资料。而在四月中旬的一天,我收到了一份特殊的礼物,我的小学班主任汪淑扬老师送来了精心收藏39年的宝贵资料——张绍富医生治疗疾病的处方和病历,我如获至宝。

金鸣:这份资料真是有些年头了。是汪老师找张老医生看病时的处方和病例吗?

张姚萍:是的,汪老师向我娓娓道出了39年前的往事。年12月的一个早晨,汪老师起床后发现自己的腿不能走路了,腰又酸又痛。学校领导安排好工作后,医院老张医师处就诊。诊室内里三层外三层,围得水泄不通,由于病人实在太多,等了大半天,已到中午时分,总算轮到汪老师了。老张医师通过望闻问切,仔细检查后诊断为坐骨神经痛,开了七副中药,让她回家服用并卧床休息,还和她说:以后若是没时间来,可以午饭时间过来,我利用午休时间给你看病。后来老张医师都是利用中午休息时间替汪老师复诊,经过一个疗程后,汪老师的症状日渐好转,疼痛逐渐减轻,腿也能动了。每一次复诊,老张医师都是耐心细致,不会因为病人多而匆匆应付了事,并安慰她不要着急,病痛肯定会好的。听了老张医师的话,不光是身体上的好转,病痛带来心情上的阴霾也消散了。经过一个多月的治疗,腰不酸也不痛了,已经可以下地走路了。而且至今未复发过。

段:年至今已过去39年了,这处方还在,可汪老师对它有多宝贝了,也从中反映出她对张老医师的高度认可。

张姚萍:是的,其实在这39年间,汪老师也因为工作调动搬了五次家。在一次次迁移中许多物品都已遗失丢弃,而当年的这些处方和病历却如同至宝般一直珍藏在汪老师的抽屉里。每当周遭亲戚朋友同事邻居出现腰痛、坐骨神经痛等症状,都会第一时间向汪老师借用这份处方,有的直接拿着这份处方去药房配药,医院看病时带上这份处方给医生做参考,效果都十分显著。一传十十传百,这几张处方纸早已褶皱破旧。汪老师还提及,老张医师不仅治疗骨伤水平一流,其他内外妇儿科也是样样精通。通过号脉就可以诊断出一些内科、妇科疾病,在开处方时都会考虑在内,许多病人在治疗骨伤疾病期间,其他疾病也一同被治愈,汪老师说她们村就有一位叫汪富娣的妇女结婚十多年不孕不育,经过老张医师的中药调理,竟然怀孕了,生了一儿一女。

金鸣:医者仁心就在于不为名不为利,全心全意为人民。

张姚萍:的确,张老医师就是这样在群众中有口皆碑,得到大家发自内心的尊敬。我的好友,原富阳日报社副总编王克勤老师也特地来告诉我张老医师治病救人的故事。

年7月,正是学校暑假期间,王克勤的一个同学,是桐庐人,有一天和父母亲及姑父一起上高山火攻塆去拔玉米草,火攻塆山势陡峭,早上拔了一会儿草,这位同学的母亲不慎从山上滚落约三四十米,摔成了重伤。当时的东梓关张绍富医师在治疗跌打损伤方面已经是小有名气,桐庐这里的骨伤病人大都慕名而来到东梓关治疗,这位同学就找到他的同班同学王克勤寻求帮助,因为王克勤是东梓关人,而他的父亲又是公社的文书,与张医师很熟的,王克医院找到了张医师,在同学的印象中张医师是瘦高个,讲话和气,平易近人。经他望闻问切,很快对他母亲的伤势作出了诊断:有四根肋骨摔断了。医院很简陋,没有什么治疗骨伤的现代医疗设备,主要用的是杉树皮、夹板和膏药,也没有几张病床,但来这里看病的人却很多,靠的就是张绍富医师这张名片。张医师处处为患者着想,建议这位同学的母亲住在王克勤家,可以减少住院治疗费用,而他自己则几乎天天来王克勤家为他同学的母亲治疗,医院到王克勤家有近一千米的距离,天天来回跑可见张医师的医者仁心。经过张医师40多天的精心治疗,这位母亲治好了骨伤,回家后又可以从事农业生产了,王克勤这位同学非常感谢张绍富医师精湛的医疗技术和高尚人品。说至今母亲每每回忆起张绍富医师总是非常怀念他。

金鸣:两个看病的故事,在张老医师的从医生涯里,或许只是沧海一粟,但留给患者的却是永远的感激。张主任刚才在讲述这些故事时,除了有后辈对张老医师的深深敬佩之外,还有一种特别的情感在里面。

张:是的,张老医师是我父亲的小叔,我的小爷爷,在东图乡地道的方言里,我亲切的称呼他为“三老伯”。医院,童年和少年时期均在此度过,自打我记事起就知道,“三老伯”是一位远近闻名的骨伤科医生,每天全国各地慕名而来求医院门庭若市,远至东三省、*,近至省内大小地市。医院病房里住满了各种各样的骨伤病人,有四肢骨折的、胸腰椎骨折的、还有好多外伤性截瘫的患者。

段岚:你现在还有当年的印象吗?

张姚萍:有的。在我印象里,小爷爷除了看病认真仔细沉着冷静,其他任何事儿都是火急火燎的。每次忙到最后一个到食堂吃饭,匆忙扒拉几口又赶回自己的房间,利用午休时间替一些路途遥远,早上未能挂到号的病人开小灶看病,以便他们有充裕的时间赶回家。当时的场景我历历在目,不光诊室门口水泄不通,回到休息室房间门口也是排起长龙,连上厕所也是一路小跑分秒必争。

当年的生活不似现在般充裕,尽管小爷爷凭借医术和品德声名在外,但生活依然拮据。一旦家中有事,下班后还得徒步赶回上图山老家,这一走就是十几里路,小爷爷走路速度非常快,一般人是赶不上他的,若是运气好碰到有拖拉机经过,驾驶员肯定会停下来让小爷爷搭上一段便车。得道者多助,也正是他值得尊敬的为人,在匆忙生活中疏忽的很多细节,会有人主动帮他完成。我印象最深的是他忙到忘乎所以,没时间理发,理发师会自己带着工具跑上门催他理发,那场景不禁令人莞尔。

小爷爷私下性情内敛温和,尤其疼爱我们孙辈。平时若有好吃的,总会分给我们。记得最清楚的是,每到过年都会发给我一元的压岁钱,那时一元钱的分量可不轻,相当于现在几百元的价值,每每至此我都欣喜若狂。闲暇时间,他也会带着我们小辈去邻村看露天电影,虽说要走好几里的路,但那也是我艰苦童年里为数不多快乐的时光。

金鸣:张主任,张老医师有教到过你吗?

张姚萍:没有,挺遗憾的。90年代初我学医伊始,张老医师却已卧病在床,未能得到他手把手的带教,但从年长的张氏家人那里,我习得了许多他的经验和技术,也听说了许多治疗的案例。我的二姐,医院退休的副主任中医师张剑英曾与我提过一些她在跟随小爷爷行医中亲身经历的部分案例。

段岚:和我们分享一下。

张姚萍:好的。俗话说祖传的东西传男不传女,这在我二姐看来,小爷爷他只有无私奉献,只要你想学,会问,他就掏心真心教你,就怕你学不会。二姐说记忆中第一次跟小爷爷去上班是大年初四,他手把手教她整复,教她怎么去削树皮、怎么去固定,印象最深的就是肱骨外科颈骨折和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整复和固定,真的是一个字一个字准确反复的在她耳边叮咛。让她在整复患者中从生疏到熟练,从害怕到自信。我二姐还特别记得小爷爷第一次生病发高烧,她就陪着一段时间,小爷爷总会把床底下的荔枝罐头分享给她,让她解渴。在平时,他每次看完病时总是最后一个到食堂吃饭,晚饭后也经常看到他拿着处方挨家挨户的到农户家和旅馆、招待所给病人开方子,医院后又时常有着信赖他的患者静静地等着他开方子,所以他常在晚上10点后才能安心地去睡觉。

金鸣:这是张剑英医师回忆张老医师的生活、工作点滴,相信这些回忆一定会经常出现在她的脑海里。总在我眼前不经意的想起。

张姚萍:是的,我二姐还和我说了一个肘关节脱位病人看病的事。患者具体姓名已经记不清了,只记得患者住在桐庐,医院看病,整个人很紧张,左手紧紧扶住右肘,一个劲的说着“医生,我手断了,快帮帮我,我不想残废啊”,小爷爷细致的检查后看完片子说“肘关节脱位,复位就好”,安慰好病人后让我二姐来复位,我二姐当时心想“小爷爷就在边上,不丢人”,就拿出信心,鼓足勇气给病人复位,可反复复位就是不成功,记得当时至少有5分钟了,就在病人喊着疼痛受不了时,小爷爷接过患者的肘部,同时扶住患者肩部,让病人先放松休息会,再慢慢地一拉一伸一屈就复位了。后来小爷爷告诉我二姐“病人脱位时肌肉本来就很紧张,你架子再足,再大的力气也被病人抵抗的力量消减了,实际力量太小了,所以没能复位,因此要先让病人放松才能复位”。这一点也让我二姐在处理骨折和脱位病人时养成先让患者放松再逐步去整复的好习惯,做到轻手法复位。

金鸣:这样的好习惯终生受益。

张姚萍:是的,虽然手法整复和手术治疗在经济效益上有天壤之别,张氏传统整骨疗法为成千上万骨伤患者避免了手术带来的二次创伤之苦,也让无数患者避免了手术后遗症留下的终身烦恼,这笔宝贵财富是值得我们张氏后辈传承与发扬光大。

段岚:感谢,结束。

张姚萍:谢谢大家,再见。

来源:伤科门诊、富阳电台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追忆百年张绍富,讲述先生的故事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