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身可贵,科学为先。人们在开展自我健康管理的过程中,有时会存在一些事与愿违的情况,比如进行一些不科学的锻炼,但在健身中,这些误区恰恰要避免!
花式运动
1.身体撞树
使用背部、前胸和左右臂,甚至头部用力撞向大树。
(演示动作,请不要模仿)
传言:有刺激穴位、治病保健的效果。
辟谣:可不可以刺激穴位这个暂时未知,但是曾经有一位撞树运动的老人,因胸腔撞树造成肺部受损送医救治却是事实。碰撞具有一定的危险性,撞的部位不当或力度过大,可能会造成机体损伤,比较轻的症状就是皮肉伤,严重的话则可能会内脏受损。特别是老年人机体功能已经开始退化,受到的运动损伤相比年轻人来说会更加大。
2.丧尸爬
双手撑地与双脚配合,形成四肢交互爬行的动作。
(演示动作,请不要模仿)
传言:日常爬一爬就可以降血压,甚至治疗心脏病。
辟谣:爬行是人类一种原始本能运动方式,会让腰部、手腕和膝盖承受压力,而这些部位受力对与骨质疏松的老年人来说十分危险,一个不小心就有可能会引发骨折。
因此,建议老年人不要进行此项运动。至于可不可以降血压,以及治心脏病,目前尚无合理有效并且可信的科学依据来证实。实际上,爬行运动也只是对四肢协调和核心训练会有一定的锻炼效果,不要对其抱太高的期望。
3.“上吊式”凌波微步
吊着脖子,双腿悬空,原地踏步。
(演示动作,请不要模仿)
传言:治疗颈椎病、关节病有奇效。
辟谣:这种医院的“固颈式”牵引,但是作为健身者的自行操作往往不规范、不科学。这样的悬吊相当于用全身的重量来做牵引,很有可能会导致颈椎骨折脱位,进而瘫痪。
实际上,在正规治疗过程中,牵引力量只相当于患者体重的1/10~1/5,力量则需要由小到大循序渐进地进行调整,一般采用坐式或者卧式牵引,还需要根据患者的病情调整力量与牵引方向,牵引治疗时间一般在30分钟到1小时之间,具体应该根据个人体质而定。
即使有颈椎病并且希望通过自身锻炼得到改善,正确医院确诊,然后在医生的指导下选择针对性的锻炼方式,切勿盲目跟风锻炼。
实际上,另类的锻炼方式远不止以上3种,还有旁若无人歇斯底里大喊,倒挂在单双杠上、和无视他人倒着走的等等,而中老年人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对与强身健体与延年益寿有着特殊的渴望无可厚非。但不可以忽视的一个现状是这些另类健身致伤事件呈逐年递增的趋势,一些不规范的健身方式并未得到科学认证,健身不成反伤身。
远离健身4个误区
一、没有热身,直接运动
人与机器一样,要输出功率前都需先预热。而锻炼前的预热就等于热身。因人体在静止的情况下血液流动、心率都比较平稳,肌肉与韧带也处于紧绷的状态,倘若在未进行热身的情况下直接开始运动,很有可能会造成肌肉与韧带拉伤。
运动前热身,能够提高身体温度,增加血液循环以及增强肌肉的黏滞性,可以让身体处于一个适于运动的状态,也可以让运动效果更加显著。
二、运动=挑战自我
运动时盲目选择超出身体承受能力的锻炼项目,不采用适度的和循序渐进的锻炼方式,甚至用激进的方式去追求快速见效,结果只可能是半途而废,甚至会身心俱损。
三、过于控制能量与水分补充
运动前一小时,可以选择酸奶、水果、饼干等,这些食物能够让人达到最佳运动状态。充足的水分,能够确保在运动过程中以及运动后身体不会脱水。
四、跟风锻炼
别人做什么运动自己就要做什么运动,喜欢和别人做比较,什么都要盲目攀比和模仿。但是,每个人的身体状况不一定相同,别人可以做到的,但是自己不一定可以做到。我们要尊重存在的个体差异,只有选择适合自己的健身方式才可以达到健身的目的。
科学健身3大准则
无论处在哪个年龄阶段,健身都要讲究科学,从个人实际出发,而不是一味盲目的追求强度与速度。有条件的最好是在医生或专业人士的指导下,规划自己的锻炼方式与强度。锻炼时,还需要遵循3大准则。
1.做好准备工作
装备齐全
穿着舒适的运动服,合脚的运动鞋,戴好护腕和护膝,以保护我们的关节部位,帮助关节多承受一些冲击力。举铁爱好者还可以选择佩戴手套和束腰带,手套可以防止力量训练时磨损手部,穿戴运动束腰可帮助收紧核心部分并保护支撑腰椎。
预备热身
热身运动一般需要10分钟,冬季可以稍微长一些,约15分钟。热身时间不适宜太短或者太长,热身时间太短不充分,很容易会出现运动损伤,热身时间太长体力则会过早消耗体力,很容易影响正式锻炼。
运动补给
运动时需要随时补充水分,体内充足的水分可以辅助获得更好的训练效果,若是需要进行力量训练,还可以搭配增强型运动补充剂,以有效提升肌肉力量。
2.选好锻炼时机
早上
早上锻炼不适合太早进行,建议选择在日出之后进行适量的锻炼。同时为了避免影响胃肠的消化和吸收,早饭后的1小时之内,午饭前的1小时之内不应该安排运动。
下午
下午比较适合进行负荷较大的健身锻炼,能够助帮助消除疲劳,提高体力储备。
晚上
晚上气温比较适宜,空气污染程度又低时进行轻微的健身锻炼,能够提高睡眠质量。
与此同时,也需考虑特殊情况。因为个人生活习惯上的差异,选择健身锻炼的最佳时机时,还需要考虑个人因素。除此之外,随着季节和环境等条件的改变,健身锻炼的时机也需要做一定的调整。
3.选合适的运动类型
个人锻炼的基础不同、自身的身体素质不同,选择运动项目与运动量就应该有所区别。
运动项目根据个人兴趣爱好选择,可以多参加不同的运动项目,以此保证身体的各个关节都能得到锻炼,保证心、肺、肌肉、脑功能都能得到一定训练。
运动强度根据年龄段、性别、基础条件、体质等等来制定。不可以千篇一律,需要因人而异,以此做到循序渐进,量力而行。
青少年
5~17岁儿童青少年应以培养运动习惯、掌握运动技能为主要目的,每天累计至少60分钟中到高等强度运动,以有氧运动为主。如慢跑、游泳、跳绳、篮球、乒乓球、羽毛球、网球等。
成年人
成年人应每周至少完成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或每周累计至少75分钟高强度有氧运动,或中等和高强度两种活动相当量的组合,每次持续30分钟。可选择慢跑、舞蹈、快走、游泳、动感单车、椭圆机和健身操等运动方式。
老年人
65岁及以上老年人应根据自身健康状况及运动能力,从低强度开始逐渐过渡到中等强度运动。活动能力较差的老年人每周至少应有3天进行增强平衡能力和预防跌倒的活动。如睁眼“金鸡独立”、闭眼重心移动、打太极等。
需要注意的是:闭目练习平衡难度较大,锻炼时,请靠近扶持物或在他人保护下进行。对一些患者以及特殊人群,建议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开展运动健身。
健身初期应从简单动作开始,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坚持因人而异的个性化运动方式。健身强度要结合身体耐受程度而定,如果感到明显的心慌气短等不适症状,应适时减少运动。
如果在运动中出现了不适或损伤,一定要去正规医疗或康复机构咨询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