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脱位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小寒时节雨加雪海慈治未病科提醒您天寒地冻 [复制链接]

1#

信网1月7日讯1月6日是小寒节气,小寒是一年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二十三个节气,《历书》记载:“斗指戊,为小寒,时天气渐寒,尚未大冷,故为小寒。”海慈医疗集团治未病科戴淑青主任医师提醒,寒为冬季的主气,小寒又是一年中最冷的季节。寒为阴邪,易伤人体阳气,寒主收引凝滞,养生就该顺应自然界收藏之势,收藏阴精,使精气内聚,以润五脏。

温补防寒,饮食多样

人们常说“冷在三九,热在三伏”,最寒冷的节气也是阴邪最盛的时期,从饮食养生的角度讲,要特别注意在日常饮食中多食用一些温热食物以补益身体,防御寒冷气候对人体的侵袭。

虽然此时节是“进补”的最佳时期,但进补并非吃大量的滋补品就可以了,一定要有的放矢。按照传统中医理论,滋补分为四类,即补气、补血、补阴、补阳。

补气主要针对气虚体质

如动后冒虚汗、精神疲乏,妇人子宫脱垂等,宜用红参、红枣、白术、黄芪、淮山药和五味子等。

补血主要针对血虚体质

如头昏眼花、心悸失眠、面色萎黄、嘴唇苍白、妇人月经量少且色淡等,应用当归、熟地、白芍、阿胶和首乌等。

补阴针对阴虚体质

如夜间盗汗、午后低热、两颊潮红、手足心热、妇人白带增多等体征,宜用冬虫夏草、沙参、天冬、鳖甲等。

补阳针对阳虚体质

如手足冰凉、怕冷、腰酸、性机能低下等体征,可选用鹿茸、杜仲、肉苁蓉、巴戟天等;阴虚阳盛的体质更宜选用冬虫夏草、石斛、沙参、玉竹、芡实之类,配伍肉禽煲汤进补。

小寒时进补,可多吃有温养阳气效果的食物,例如羊肉、牛肉、芝麻、核桃、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榛子、松子、葡萄干等。

运动保暖两手抓

“冬天动一动,少闹一场病;冬天懒一懒,多喝药一碗。”这说明了冬季锻炼的重要性。善于养生的人,在冬季更要坚持体育锻炼,以取得养肝补肾、舒筋活络、畅通气脉,增强自身抵抗力之功效。比如瑜伽、太极拳、散步、慢跑等,都是适合冬季锻炼的项目。冬季锻炼还要注意保暖,以防感冒。

在此节气里,患心脏病和高血压病的人往往会病情加重,患中风者增多。中医认为,人体内的血液,得温则易于流动,得寒就容易停滞,所谓“血遇寒则凝”,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所以保暖工作一定要做好,尤其是老年人。

静神少虑

在精神上宜静神少虑、畅达乐观,不为琐事劳神,心态平和,增添乐趣。中医认为,肾主水,藏精,在志为惊与恐,与冬令之气相应。《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出:“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就是要人们避免各种不良的干扰刺激,处于“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状态,方可使心神安静自如,含而不露,秘而不宣,给人以愉悦之美。

小寒时节寒风凛冽,阴雪纷纷,易扰乱人体阳气,使人萎靡不振。现代医学研究表明,冬天日照减少,易引发抑郁症,使人情绪低落,郁郁寡欢。为了避免以上情况,在阳光较好的时候,我们尽量到外面多晒太阳,多参加丰富多彩的文体娱乐活动,并注意动静结合。动可健身,静可养神,体健神旺,可一扫暮气,振奋精神。

今日的初雪已至,令人兴奋不已。人们享受雪趣的同时,雪后路滑也成了麻烦事儿。那么雪天出门怎样预防滑倒摔伤,摔伤之后又该怎么做呢?

雨雪天气路面湿滑甚至结冰,出行时易滑倒,造成意外骨折。据关节外科王相利主任医师介绍,每次雨雪天气接诊的摔伤骨折患者以老年人居多,尤其是患有骨质疏松的老人,受伤部位多为手臂、手腕、脚踝、腰椎、股骨等处。此外,有的则是骑行时摔倒。专家提醒,雨雪天出行,穿平底防滑鞋,鞋底尽可能粗糙、有条纹,足够防滑;双手不能插在口袋里,双手来回摆动能很好地起到对身体的平衡作用;注意路面状况,脚底要踩实踩稳,谨防滑倒,老年人尽量减少出门;手里不要提重物,适度摆动身体增加平衡;出门最好步行,不建议骑自行车。

如不小心滑倒,尽量别用手腕去支撑地面,这种摔倒姿势最易造成手臂骨折,可将身体顺势倒地。摔倒后,不要急于起身,应先检查疼痛部位,大腿或手腕部骨折时人还能勉强活动,但如果颈胸腰椎处疼痛,千万不要随意乱动,因为椎体骨折后随意活动很可能造成关节脱位甚至更严重的危害。此时应尽快呼救,拨打,寻求他人医院就诊。

信网记者丛黎通讯员范晓苹

[来源:信网-商讯编辑:光影]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