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脱位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什么是腰椎后关节紊乱与腰椎间盘突出症有什 [复制链接]

1#

什么是腰椎后关节紊乱?与腰椎间盘突出症有什么关系?

腰椎后关节紊乱是指由于腰部不正确的活动或负重造成的腰椎小关节的微细错位,产生腰部疼痛、活动受限的症状。

腰椎小关节的位置“腰椎小关节紊乱”是临床常见的有关“腰痛”的诊断名词,特指有一种腰部损伤:伤后立即发生异乎寻常的剧烈腰痛。病人往往屈身侧卧,腰不能挺直,不敢动弹,惟恐别人触碰,常被误诊为急性腰肌扭伤。其实,确切的诊断应是腰椎关节滑膜嵌顿,或叫腰椎后关节紊乱症,俗称“腰椎小关节紊乱”。

以上是“百度”上关于“腰椎小关节紊乱”的词条的诊断解释,其解释的病理分析如下:

人体的腰椎,其后关节由上位椎骨的下关节突及下位椎骨的上关节突所构成。小关节面有软骨覆盖,具有一小关节腔,周围有关节囊包绕,其内层为滑膜,能分泌滑液,以利关节运动。腰椎关节突关节面的排列则为半额状位及半矢状位,其横切面近似弧形,伸屈、侧屈及旋转均较灵活。因为腰骶部活动范围较大,所以腰骶后小关节亦较松弛。当腰部突然闪扭、弯腰前屈和旋转运动时,小关节间隙张开,关节内负压增大,滑膜即可进入关节间隙中。如果伸屈时关节滑膜被夹于关节间隙,就会造成小关节的滑膜嵌顿或小关节半脱位。滑膜可因关节的挤压而造成严重的损伤。滑膜和关节囊有丰富的感觉和运动神经纤维,因而引起剧烈的疼痛和反射性肌痉挛。如不及时解脱嵌顿,就会产生慢性严重腰痛和关节炎。

在本人27年的临床工作中,也下过这个诊断,但20年前一次偶然的机会拥有了一套完整的脊柱标本,在帮助我理解腰椎的生理和病理方面提供了直观的参考。腰椎的后关节也叫小关节,它的活动幅度在腰椎的正常运动过程中是很微小的,而且后关节属于微动关节,关节囊紧密地包绕在关节周围,所谓的滑膜是关节周围正常的组织,是帮助关节顺利完成运动的辅助组织,在后关节微小的运动中滑膜很难嵌入到后关节中,所以临床上实际发生的剧烈的腰痛的症状怎么就怨到“腰椎后关节和滑膜”上了呢?再一个就是大家发现没有:全身发生的急性关节的疼痛活动明显受限的问题的时候只有腰椎的怨到了“腰椎小关节和滑膜”上来了,这不觉着奇怪吗?其实大家认真思考的话,“腰椎小关节紊乱”和“滑膜嵌顿”的诊断都没有影像学的支持,也就是说没有任何影像学的报告上有这样的诊断。

那么又是什么原因出现的“腰椎小关节紊乱”这个诊断“神词”的呢?我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

人类对于大自然包括人体自身的认识受到外界科学手段和自身条件的局限,都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都有一个从模糊到逐渐清晰,再到基本清晰的认识历程。就像对宇宙的认识,从“地心说”到“日心说”就是一个最典型的例子。大家都知道“腰椎间盘突出症”这个病在推拿专业而言是要大讲特讲的一个病种,可是在我上大学期间(年)学的五版的俞大方主编的《推拿学》中,“腰椎间盘突出症”根本登不了大雅之堂,而是附属在“腰痛”一章后作为附篇介绍的,大概只有字。为什么?那个时候临床没有CT和磁共振,要想下个“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患者得做很痛苦且很麻烦的“椎管造影检查”,也就是从骶管裂孔中打入造影剂碘化油,打到椎管内硬膜外腔,再拍X片看有没有椎间盘突出,这个检查复杂、危险、痛苦大,我刚工作的时候就有外科医生因为给病人做这个检查导致病人死亡而被迫下岗的,所以那时候在那样的技术条件下要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很难的,那时候不是腰椎间盘突出症发病率低,而是诊出率太低了。

什么是椎弓崩解和腰椎滑脱?与腰椎间盘突出症有什么关系?

弓崩解又叫脊椎峡部不连、椎弓崩裂。人体在出生时椎弓部仍然是靠软骨来连接的,出生后约1~2岁左右,椎弓开始联合,并出现脊椎的横突和棘突。3~6岁后椎体与椎弓骨核融合。生长完全的脊椎可分为椎体、椎弓、椎板、上下关节突、横突与棘突。上下关节突之间较为狭小的部分称为椎弓根峡部。如果一侧或两侧峡部骨质不连续,则称为椎弓峡部不连,也称为椎弓崩解。椎弓崩解一般是先天椎弓发育不良引起的,即一侧椎弓的两个骨化中心不愈合或一个骨化中心分裂为二。先天性椎弓崩解的发生有种族因素、遗传因素等。

腰椎滑脱是腰椎向前滑移、脱位,多是由于椎弓峡部不连,腰椎的稳定作用较弱,在劳损、外伤等情况下发生的。

单纯的椎弓崩解多无明显临床症状,只是由于腰骶部稳定性差,局部软组织容易发生劳损,多在发生腰椎滑脱后才出现临床症状。主要是腰腿痛,多为间歇性钝痛,有时为持续性,一般多不严重,对日常生活影响不大,仍能从事一般劳动,站立、行走或弯腰时加重,过度劳累或负重受压时症状加剧,卧床休息时疼痛即减轻或消失。疼痛可局限于腰骶部,也可向髋部、骶尾部或下肢放射,严重者可产生马尾神经麻痹,腿部肌肉萎缩。腰部活动时内部偶有移动感,病人有明显的腰椎前凸,躯干部略前倾,臀后突,腰骶部凹陷,第5腰椎棘突明显后突。

在影像学上,X线片是诊断椎弓崩解和滑脱的首选方法,一般包括腰椎负重侧位、前后位、左右双斜位。在腰椎侧位片上可显示出第5腰椎椎体向前滑移;斜位片上可见“狗颈断裂”。腰椎滑脱可把骶骨上关节面在侧位片上分为4等分,根据第5腰椎椎体在骶骨上向前滑移程度,将滑脱分为4度,一度为1/4以内,二度为1/2以内,三度为3/4以内,四度为3/4以上,若超过骶骨,则为腰椎脱离。

单纯峡部不连或轻度滑脱者,一般症状较轻,可采用手法治疗。在平时症状不明显时,应强调预防腰痛发作,如避免腰部过度劳累,经常进行仰卧起坐,进行腹肌及背肌锻炼,佩戴腰围,适当限制腰部活动,这样可以减轻疼痛,同时可防止滑脱进一步发展。对青少年椎弓崩解患者,佩戴腰围可促进愈合,避免腰椎滑脱。

前面讲过,椎弓崩解和腰椎滑脱的症状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表现有相似的地方,而且有些情况下可同时发病或互相影响。椎弓崩解的病人腰椎的稳定性差,软组织劳损,小关节损伤退变,相应部位的椎间盘就容易劳损退变,发生腰椎间盘突出。同样,有些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病人虽然没有椎弓崩解,但如果发病后休息治疗不当,尤其是在勉强体力劳动后,腰椎可代偿性地向前滑脱,避免椎间盘对神经根的压迫,形成继发性腰椎滑脱。因此,在腰椎间盘突出症发病后一定要积极治疗,争取早日康复。

(本文摘自《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自我疗法》,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