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脱位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龙氏正骨骶髂关节损伤和骶椎正骨手法详解 [复制链接]

1#
皮肤白癜风 http://m.39.net/pf/a_6450486.html

骶髂关节损伤又称骶髂关节半脱位、骶髂关节错缝症。是指骶髂关节遭受外力的作用,或因妇女孕产骶髂关节面对合不良,导致骶髂关节韧带损伤或骶髂关节错缝,引起局部疼痛的功能障碍。临床上以持续性下腰痛或腰臀痛、长短腿、跛行为主要特征。

本病好发于青壮年,尤以女性及运动员最为多见。近年来自驾车增多,由于右足用劲过多,动作变换频繁,牵拉骶髂关节,造成骶髂关节损伤,发病率明显上升。

解剖

1.关节面

骶髂关节由髂骨内侧关节面与上3节骶骨的外侧关节面构成。

特点:骶髂关节为耳状面关节,其关节面凹凸、粗糙不平。结构稳定性好,属于微动关节,具有一定弹性。

作用:维持骨盆稳定性,承受人体躯干重量,起到连接脊柱与下肢间的枢纽作用,是躯干重量的缓冲地带。

骶髂关节是人体最大而又最稳固的关节,非特殊外力或分娩原因(妊娠时关节活动度增大),一般不容易损伤。

2.关节腔

骶髂关节的上2/3为滑膜关节,结构稳定。下1/3狭窄呈裂痕状,内有少量关节液,正常情况下呈负压状态,具有缓冲外力的作用。

3.关节囊

关节囊附着于关节面的外周缘,骶髂关节是由于髂骨的耳状附着面向着前内侧,髂骨的耳状附着面向着后外侧,两个相对的耳状面相互交错、嵌合而形成。在损伤情况下,关节囊嵌入关节间隙而引起疼痛。

4.韧带

前方:前骶髂韧带、骶棘韧带

后方:

髂腰关节韧带;骶髂后长韧带(后上)

骶髂后短韧带;骶髂骨间韧带(后下)

5.肌肉

前方:髂腰肌、阔筋膜张肌

后方:臀大肌、臀中肌、臀小肌、梨状肌

6.耻骨联合

耻骨联合是骶髂关节的前联合装置,两侧耻骨支之间由耻骨韧带连接,对骶髂关节的稳定性起重要作用。分娩时易导致耻骨韧带撕裂或断裂,是造成骶髂关节不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

发病原因

1.急性损伤

外力突然作用引起的损伤,常见于弯腰负重扭转骨盆,或一侧下肢不动,脊柱骤然向对侧旋转,牵拉骶髂韧带致其损伤,引起骶髂关节错缝;猝然跌倒时单侧臀部着地,或单侧下肢负重跳跃、坠跌等,地面的作用力向上传导,而躯体向下的冲击力向下传导,两种作用力汇集于骶髂关节,而产生骶髂关节损伤;下蹲位负重起立时扭错,或身体向前、向后跌仆,使骶髂关节过度前后旋转,导致骶髂关节损伤;另外,腹直肌、股后肌等肌肉的强烈收缩,可使骶髂关节交锁在不正常的位置,从而产生损伤。

2.慢性损伤

多见于长期弯腰工作、经常过度负重或脊柱疾病,可促使骶髂关节退行性变,久而久之骶髂关节错位、关节密度增高。

3.分娩损伤

女性在妊娠期和产后,因内分泌的作用,使骶髂关节松弛,怀孕时骶髂关节面被撑开,婴儿产出(包括剖腹产),腹压骤降,骶髂关节瞬间对合,由于关节面对合欠佳而形成错缝,导致一侧或两侧的腰骶及下腰部持续性疼痛。

4.耻骨韧带损伤

由于胎儿过大,或胎位不正,或骨盆狭小,分娩时造成耻骨韧带撕裂或断裂,耻骨支向一侧或两侧分离,使骶髂关节稳定性变差而损伤。

诊断

症状

①大多有外伤史,部分因产后引起。

②下腰痛,伴有一侧腰臀或两侧腰臀部疼痛,弯腰、转身、仰卧等使疼痛加剧;咳嗽或打喷嚏时可引起患侧疼痛,或伴有下肢放射痛。

③有长短腿现象,常呈撅臀跛行,患肢搁腿、穿鞋袜困难。

④有盆腔脏器功能紊乱症状,如下腹部胀闷不适,肛门坠胀感;排便习惯改变,排便次数增加;尿频、尿急,排尿困难;会阴部不适,阳痿,痛经等。

⑤腰骶部酸软乏力,常用手支撑患侧,或经常更换坐姿。产后女性可引起耻骨联合处疼痛。

体征

①可见患侧骶髂关节较键侧隆起;双侧对比触摸髂后上棘时,患侧髂后上棘有凸起或凹陷,触诊髂后上棘下缘,患侧较键侧偏下者为后错位,反之为前错位。

②患侧髂后下棘的内下角有压痛、叩击痛,有时可触及痛性筋结。

③腰部前屈、后伸活动受限,患侧侧弯明显;腰臀部的肌肉紧张,臀上皮神经、臀中肌压痛明显。

④两侧下肢不等长或有“阴阳足”。

特殊检查

骨盆分离试验阳性,“4”字试验、床边试验阳性,骶髂关节旋转试验阳性。

辅助检查

X线检查:两侧耻骨不在同一水平线(耻骨联合错开移位)

鉴别诊断

特点为隐匿发作,持续钝痛,多发生于活动以后,休息可以缓解。随着病情进展,关节活动可因疼痛而受限,甚至休息时也可发生疼痛。

多见于男性青年,脊柱强直出现较早;脊柱前屈、侧弯、后仰活动受限。X线检查表现为骶髂关节密度增高,椎体轮廓模糊,呈竹节样改变,小关节间隙模糊。骶HLA-B27多阳性。

龙氏正骨骶椎正骨手法操作要领:

1.按骶扳髂法:适用于骶椎向后髂骨前旋的骶髂关节旋转式错位者。患者侧卧位,贴床一侧下肢屈髋屈膝,离床—侧下肢向后伸直,术者立于其后,一手抓扶其髂前上棘部,另一手掌掌根于其骶椎中部,嘱患者放松腰臀部,术者用爆发力,双手同时一推一拉进行扳按,可重复2~4次。此法亦可于俯卧位进行。

2.提臀撞正法:适用于骶椎向后骶椎点头的滑脱式错位者。患者仰卧,双下肢并拢伸直,术者站于其足部床上,双手同时握住其双踝部,将其双髋屈曲90°从床上提起,使其臀部离床约10cm,急速放下,使骶椎在床上发生撞击,先轻,而后可加大撞击力。此法不宜用于有骨质疏松的老年患者。此法可在地上施行。

3.仰卧旋髋按压法:适用于骶髂关节旋转式错位,纠正“阴阳脚”。术者一手握紧“阴脚”踝部,另手托扶膝部,将此下肢做屈髓屈膝位的旋髋动作,“阴脚”旋髋由内向外,活动1~3下,将髋旋向外屈位时(将膝关节转向同侧肩部外侧),助手固定”阳脚”髂骨及大腿部,术者双手同时将其“阴脚”大腿向外上方用力按压2—3下(冲压使髂骨后旋复位),随即将其腿向下牵抖1一3下;

“阳脚”复位时,不用做内收肌群手法,屈髋屈膝和牵抖法同“阴脚”.但旋髋方向不同,而是由外向内旋,冲压方向将患者膝部屈向对侧肩部按压2一3下,(冲压使髂骨前旋复位),随即向下牵抖。此法可重复2—3遍。

4.俯卧内收肌松解手法:将“阴脚”屈曲作“4”字状(“4”字试验阳性),术者将拇指按压于内收肌群的耻骨附丽处(可免弹拨时,骨膜牵张剧痛),另手揉捏、弹拨其痉挛的内收肌群,由上而下,3—5遍,缓解肌痉挛。此法适宜于仰卧旋髋拉压法之前施术。

5.侧卧牵抖复位法:同时纠正“长短脚”和“阴阳脚”。患者取侧卧位,“阳脚”在上,“阴脚”屈髋屈膝平放床上,患者双手紧握床沿以固定上身,术者站其背侧。以右下肢是长脚又属阳脚者为例,术者立于患者背侧,左手按在髂脊上(发力时促使髂骨下移),右手按臀部偏髂脊前部(发力时促使髂骨旋前),助手做好牵抖姿势(双手握紧右踝上部)准备,术者口令”1—2—3”时,二人同时用力完成牵抖冲压法,术者双手方向不同,将使髂骨既向下,又向前旋,而达松动错位关节,助手发力向下牵抖1一3下,使关节在动中复位;患者翻身(体位同上述),术者站其前侧,双手放置其髂脊上方、前方,牵抖冲压时,术者双手用较强的推力,将髂骨既向下,又向后旋而达“复位”。第二助手用手使劲抵住骶骨。“长脚”用力轻.牵抖1—3下;“短脚”手法力重,牵抖3—5下。其他手法参阅胸腰椎正骨手法。

骨盆旋移症的混合式错位者(同时兼有阴阳脚、长短脚和点、仰头者)上述手法可综合应用,由于骶髂关节内面的凹凸不平状,尤在急性外伤后关节内的无菌性炎症重,或错位后已有软组织粘连时,复位难度增大。必要时,可先做局部封闭后,用较重的牵抖冲压力,才能达到完全性复位。此时,手法后应卧床休息2-3天。

常用的正骨手法(顺序:①腰椎;骶髂;全脊。按错位类型选用如下手法):

1.摇腿揉腰法:纠正胸腰椎的脊柱侧弯;

2.侧卧摇按法:纠正腰骶关节旋转式错位;

3,侧卧(俯卧)牵抖冲压法:纠正骶髂关节侧摆式错位和旋转式错位;

4,仰卧内收肌松解手法:解除肌痉挛,为复位手法做准备;

5.仰卧旋髋按压法:纠正髂骨旋转式错位;

6.俯卧(侧卧)按骶扳髂法:纠正髂骨前旋错位;

7.俯卧按腰侧扳法:纠正腰骶关节(腰椎间关节)侧摆式错位;

8.抱膝滚动法:纠正腰骶关节滑脱式(骶椎点头)错位;

9.俯卧牵抖冲压法:纠正腰骶关节滑脱式(骶椎仰头)错位及腰椎退变、椎间盘

突出并发关节各类型错位;

10.俯卧屈膝按压法:调理腰骶关节滑脱式骶椎仰头)错位。

1、图中粗箭头:表示其相关性。例如:伸屈运动后的箭头,指向前后滑脱式错位,表示在脊椎处于伸/屈姿势下的损害(不良姿势/外伤),会发生此类型的错位。推正法前的箭头,表示:

(1)推正法适用于治疗前后滑脱式错位;

(2)正骨时手法的动作:定点于患椎,动点让该节段脊椎做伸屈运动,使错位处在动中求正。因此正骨推拿法又称为生理运动复位法。其下各项类同。

2、图中括号:三步定位诊断法包括神经定位诊断、触诊定位诊断、X线照片定位诊断。后两项记录见括号内,前一括号是触诊定位诊断简法记录,后一括是脊椎X线照片定位诊断记录。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