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岁的范先生因腰部疼痛不适一年,检查发现腰椎体双侧峡部裂,于近日在医院接受手术治疗。术中引入了新型全自动手术机器人系统,与经皮内镜下融合技术相结合,实现了精准、微创治疗。
机器人辅助脊柱微创手术。
据了解,腰椎峡部裂手术通常需要进行断端植骨融合和椎弓根置钉固定。在手术机器人的辅助下,能够在4个不到1厘米的小切口下快速完成导航定位、置钉的操作,进一步减少手术创伤和患者术中放射线暴露的风险。范先生术后第一天就能下床活动,术后四天腰痛缓解出院,目前随诊情况良好。
腰椎峡部裂疼痛一年
范先生一年前开始感觉腰部疼痛不适,活动后加重,行保守治疗、功能锻炼未见明显改善。近日腰痛症状再次加重,到医院脊柱骨科求治。入院检查发现,范先生的症状是由L5椎体双侧峡部裂所致,需要外科手术治疗。
该院脊柱骨科蒋晖主任医师介绍,青年人腰椎峡部裂是临床比较常见的疾病,病因多为峡部发育不良,或是由于外伤、运动损伤等导致峡部骨折,严重者可致腰椎滑脱,如损伤到马尾神经可致大小便障碍。对于顽固性腰痛、下肢疼痛麻木者,往往需要外科手术及时干预。
针对腰椎峡部裂的治疗,传统手术是在开放切口下完成腰椎峡部裂断端植骨融合、椎弓根置钉固定。近年来,经皮内镜技术通过建立镜下通道,在完成相同手术操作的同时,减少所需的切口大小,达到手术微创化的目的。
听到要在腰椎动手术,范先生很是担心。蒋晖主任医师结合他的情况,经沟通后决定采用新型全自动手术机器人系统结合经皮内镜下融合技术,在最大限度减少手术创伤、缩短患者术后康复周期的同时,进一步提高术中置钉的准确性,改善预后。
机器人辅助精准置钉
经过充分的术前准备,医院脊柱骨科蒋晖主任医师、程勇泉医生为范先生实施手术治疗,在脊柱内镜下显露病变部位进行椎管减压、椎间隙处理,完成腰椎峡部裂断端植骨融合。术中,新型骨科手术机器人“ORTHBOT”准确遵循术前规划,于L5-S1双侧椎弓根内经皮自主置入4枚克氏针,建立钉道路径,辅助医生完成螺钉精准置入。
蒋晖介绍,腰椎轻中度滑脱、腰椎管狭窄、腰椎间盘突出、腰椎峡部裂等脊柱手术,常涉及维持或重建脊柱稳定性,需要在椎弓根置入螺钉内固定。而此处位置狭小,内有神经前有血管,每个人的椎体形状也不一样,因此,椎弓根螺钉置入精准性要求很高。
相比传统开放手术,经皮内镜下手术不用过多显露软组织,大大减少了创伤,但局限的工作通道增加了脊柱内固定物置入的难度,常需要术中多次透视定位。此次范先生的手术,在机器人辅助下仅通过3次正、侧位透视即完成了全部经皮椎弓根螺钉的置入,减少了患者和医生术中的放射线暴露风险,患者术后腰背部仅有4个不足一厘米的小切口。
术后第一天,范先生腰痛症状明显改善,能够在腰围辅助下开始下床行走,术后第二天已经可以开展适当功能锻炼,术后4天康复出院。
骨科手术微创化、精准化
据了解,新型骨科手术机器人系统“ORTHBOT”是由医院脊柱骨科参与研发,集术前规划、术中导航、协作置针等功能为一体的智能辅助手术系统,已获得国家医疗器械注册证。区别于以往骨科手术机器人术中导航的单一功能,该新型系统最大的特点是携带自主动力装置,真正参与了特定手术操作。
该院脊柱骨科学科带头人陈建庭教授参与了全自动骨科手术机器人的研发。他表示,智能医学是医学的发展方向和研究热点。手术机器人因其定位精度、操作稳定等特点,成为骨科微创手术的得力助手,能够加快手术进程,保障安全,也能帮助年轻医生更快掌握复杂手术技能。
医院脊柱骨科主任张忠民教授表示,机器人辅助骨科微创手术的优势主要体现两个方面:一是机器人术前规划,导航定位精准置钉,可以避免剥离椎板,有效减少出血和创伤,缩短了患者术后卧床时间,促进早期康复;一是对于脊柱畸形患者,机器人辅助置钉精准性大幅提高,减少神经损伤的发生风险。
江玲
姚玲朱永健凌伟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