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脱位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纯干货骨盆旋移的创新评估及临床应用
TUhjnbcbe - 2021/9/28 0:35:00
白癜风是怎样得的 http://pf.39.net/bdfyy/bdfzg/181001/6559327.html

脊近完美

您是怎么去判断骨盆是前倾还是后倾的?传统的骨盆旋移评估存在何种弊端?静态结构和动态功能有什么关系?骨盆旋移的创新探索思路能在临床中解决什么问题?

作为脊近完美的创始人,朱国苗老师在脊椎康复、盆底康复、运动康复领域具有二十多年的临床经验,基于对骨盆康复的长期的研究和论证,提出了“整体评估”和“动态功能”两大创新的评估思路。

昨天脊近完美的限时免费直播课——《骨盆旋移创新评估》由朱国苗老师主讲。围绕三个话题:①骨盆正确位置的重要意义;②传统骨盆旋移评估的弊端;③创新骨盆旋移评估的应用,结合大量生动形象的图文展示、真人演示等方式,系统性地分享了他的研究成果和实操经验,全程干货。下面来看课程笔记——

01

骨盆正确位置的重要意义

为什么要做骨盆评估?希望通过评估去解决什么问题?为患者做骨盆评估前,带着清晰的目标意识展开工作,是非常重要的。

这就涉及到一个基本的理念:骨盆正确位置的重要意义。

朱国苗老师用三句话概述了骨盆的位置极其作用,串起了第一部分的课程:

第一句话:“上承腰椎。”

“上承腰椎”意味着,从下腰椎到膝关节区间发生疼痛,往往都跟骨盆密切相关。远不止如此,如果骨盆歪斜,腰椎、脊椎有问题,那么上面的胸椎、颈椎以及我们的头颅会出现相应的问题。所以其实80%的腰椎问题都跟骨盆有关。

第二句话:“下连股骨。”

“下连股骨”则意味着,骨盆对下肢也产生着关键的影响。不仅直接影响髋关节,对膝关节会产生更大的影响。

△上承腰椎,下连股骨

第三句话:“内容器官。”

骨盆、盆腔容纳了一些重要器官。比如膀胱、各种肠道,以及女性的子宫和卵巢,或者男性的前列腺等等。骨盆的任何变化,都会对这些器官产生影响。目前通过手法物理治疗可以干预子宫骶骨韧带、阔韧带、圆韧带、卵巢悬韧带,来达到调整骨盆位置的目的。

第四句话:“外附肌肉。”

由于骨盆牵涉到的肌肉特别多,朱老师从筋膜链的角度梳理了相关的肌肉构成。比如由前斜链、后斜链、前深链、后纵链、体侧链形成的筋膜链。这些处于筋膜链网络中的肌肉,对女性的产后康复极为重要。

△外附肌肉

前斜链、后斜链、前深链、后纵连、体侧链

划重点:骨盆的稳定,本质上取决于骨架与筋膜链的相互关系。骨架稳定会使得筋膜链的力的平衡会更好;相反,筋膜链的平衡更好,会使得骨盆更加稳定。

正所谓:“一张大网骨乱卦,肌肉无力内脏垮,神经卡压血供差,治痛调形平张拉。”

02

传统骨盆旋移评估的弊端

问题一:传统的骨盆旋移评估怎么进行?

评估方法1:通过两侧髂嵴最高点或者髂前上棘的高低位置来评估骨盆有没有侧倾。

思考:如果两侧髂嵴最高点一样高但髂前上棘不一样高呢?反之,如果髂前上棘一样高但两侧髂嵴最高点不一样高呢?

知识点:如果骨盆侧倾或者骨盆没有侧倾或者骨盆同步侧倾,应该是两侧髂嵴最高点和髂前上棘同时一边高一边低;如果是左边的髂嵴最高点高,但同时右边髂前上棘高,此时可能就不是骨盆侧倾,而是骨盆的旋转。

评估方法二:通过观察从髂前上棘到耻骨的连接线是否垂直于地面来评估骨盆有没有前后倾。

思考:如果有一侧往前一侧往后呢?有没有一边往前更多,一边往前比较少呢?或者一边往后更多,一边往后比较少?你是怎么判断的呢?

知识点:这种情况,有骨盆的前倾,同时还有骨盆的旋转。

评估方法三:通过观察从髂前上棘到髂后上棘之间的连线是否水平来判断骨盆有没有前后倾。

思考:以上三个评估方法哪个更科学呢?你是基于什么样的理论依据?你有什么样思考?

知识点:我们人体的重量是从上往下压的,骨盆在中立位更容易承受我们的身体重量,测量纵向垂直才有意义,纵向测量的中立位才是真正的中立位,测量横向的中立位对于骨盆来说,其实是没有意义的——比如人体髂前上棘到髂后上棘的横向连线,应该都有一个7~15度(也有7~30度的说法)的前倾角。

03

创新骨盆旋移评估的应用

基于传统评估方法的存在诊断偏差的弊端,朱老师围绕“整体评估”和“动态功能”两大关键点着手引导大家思考,由此提出了骨盆旋移的创新评估以及临床的诊断及康复方案。

一、局部≠整体,髋骨≠骨盆

骨盆是由两侧髋骨、骶骨、尾骨共同组成的整体结构,而当我们在评估髂前上棘到髂后上棘的连线,或是评估髂前上棘到耻骨连线时,本质上都是在评估的髋骨的结构,而不是骨盆。

但实际上,每个人的骶骨和髋骨的位置关系本来就存在差异,比如髋骨同样处于中立位,有人骶骨“点头”、有人骶骨“仰头”,这都是天生的身体构造,没有错位。所以髋骨结构只能作为评估骨盆是否前后倾的一个参考值,必须还要有通盘考虑的整体评估意识。

盆骨“上承下连”的中枢位置决定了人体的腰椎-盆骨-下肢之间相互牵连、影响的紧密关系。朱老师用两句口诀,帮助大家从整体考虑骨盆评估:

1、腰椎稳定找骶骨

决定腰椎状况的是骶骨而非髋骨。

如果要看骨盆对腰椎的影响,只是看骨盆是否处于中立位是远远不够的。因为有的人骨盆处在中立位,但腰椎曲度很大,腰痛严重。

所以真正要评估的是:骶骨的切面跟水平线之间的夹角的关系是否在30~40度之间,这一点非常重要。上文说到的骨盆“上承腰椎”,其实是骶骨在上承腰椎,所以可概括理解为:“腰椎稳定找骶骨。”

2、下肢力线看髋骨

再来思考:评估骨盆是不是中立位,它的价值在什么地方?

骨盆中的髋骨跟股骨相连,所以如果要诊断下肢如O型腿、X型腿、扁平足等问题时,这时通过测髋骨看骨盆是否处在中立位,其意义和价值才最大。

二、静态结构≠动态功能

静态结构有问题,并不表示当下的动态功能有问题。

举个例子:“不要跷二郎腿”在我们的认知中,是个常识。但朱老师表示:我也会跷二郎腿。但我跷二郎腿跟你跷二郎腿有区别。

“我右腿翘四五分钟,再换左腿翘四五分钟,这样的运动,不止没有害处,还是促进健康的,因为拉伸到了臀大肌,更利于骨盆的健康。但你翘二郎腿就不一样了,一翘就保持三四个小时。”

由此朱老师带出了一个他的观点:静态结构不等于动态功能。

我们用骶骨和髋骨如同榫卯结构般的完美关系来解释这个观点。骶骨像个蝎子尾巴一样插在由两边髋骨所围成的凹槽里,只要骨盆处在相对的中立位置(需满足两个条件:髂前上棘跟耻骨联合在一条垂直线上;骶骨上切线跟水平面之间的角度在30度到40度之间),骶骨和髋骨就能维持在一个稳定的状态。

我们传统的骨盆评估,通常更注重静态结构的评估。但实际上,人体的一切功能都是在动态中实现的,一旦这种稳定结构在动态功能不足的情况下被破坏了,骨盆就会出现问题。

比如当髋骨往前的时候,骶骨为了维持平衡,会相对往后;而当髋骨往后的时候,骶骨为了维持平衡,便会相对往前,这就导致了骨盆的相对中立位失稳,需要更多肌肉韧带等结构来帮助维持稳定。

所以评估静态结构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还要增加对骨盆周围韧带、胸腰筋膜、内核心肌群、外附肌肉的“维稳”功能判断,去评估骨盆的动态功能是否存在问题。

朱老师引进一个简单有效的“骨盆动态触诊”方法:主动直腿抬高测试。用激活肌肉和骨盆旋转的手法测试双腿抬高的用力程度,继而评估出骨盆旋移的程度和产生的原因:

第一步:腿往上抬高约10公分

第二步:激活后斜链,增加力封闭

第三步:激活前斜链,增加力封闭

第四部:激活内核心肌群,增加力封闭

第五步:左侧髂骨旋后,降低形封闭

第六步:左侧髂骨旋后,增加形封闭

第七步:双侧压迫髂骨,增加形封闭

这套动态功能的评估手法,不仅可以更准确地评估出骨盆旋移的程度和产生的原因,还能印证是否与静态评估结论是否一致。

最终根据评估结论,制定出相应的康复方案。

课程笔记来自脊近完美康创始人、医学博士朱国苗老师的直播课程——《骨盆旋移创新评估》。

以上为小编在朱老师直播课程后整理的课程笔记,供大家参考讨论。

欲知更多肌骨疼痛康复、运动康复的相关知识,请

1
查看完整版本: 纯干货骨盆旋移的创新评估及临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