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脱位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脊柱常用稳定性手术及康复
TUhjnbcbe - 2022/6/27 16:52:00
(一)寰枢椎稳定手术后康复1手术

C1~2(即寰椎和枢椎)损伤并不少见,临床以寰枢脱位,齿状突骨折,C2椎弓骨折较多见,主要表现为颈部疼痛,头部旋转活动受限。手术以复位后稳定寰枢椎为治疗目的,常用的手术方式有:后路C1~2后弓钢丝或线缆固定(Gallie或Brooks法);后路C1~2经关节面螺钉内固定(Magerl法);前两者的组合;经前路齿状突螺钉内固定;C1~2钢板螺钉内固定。损伤若为新鲜的骨折脱位,手术应在充分稳定的基础上尽量保全寰枢椎的运动功能,以期寰枢椎稳定后,再二次手术取出固定器械,恢复寰枢椎旋转功能。对寰枢椎稳定要求较高,固定时常常需要行C1~2植骨融合,寰椎椎旋转功能也随之丧失。

2康复治疗

(l)新鲜骨折脱位术后一般需要卧床4周,之后在颈椎支具保护下升高床头至45。左右,6周以后可离床坐起,逐渐下床活动。12周以后可去除支具,复查颈椎X线片,准备二次手术。二次手术后,2周开始进行颈部旋转功能和颈部肌肉的锻炼。

(2)陈旧性寰枢椎稳定术后卧床时间为8周,然后载支具逐渐起床活动,12周后可复查X线片,了解内固定及骨生长情况,半年后行X线片检查,确定植骨融合后可去除支具。

(二)下颈椎稳定手术后康复1手术方法

下颈椎稳定手术按照手术人路分为前路和后路。通过前路手术,可以清除来自前方椎间盘或椎体的压迫,常常使用各种型号和规格的钢(或钛)板及螺钉行两个或多个椎体的融合固定。后路手术可以采用经椎弓根螺钉,经侧块螺钉,棘突间钢丝或线缆固定,椎板钩固定等方法,同时运用植骨技术进行后路融合固定。前路和后路稳定手术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分别或联合使用。

2术后康复治疗

肢体和呼吸肌的康复锻炼应该从麻醉复苏,生命体征稳定后开始。一般需要卧床4~6周,然后在支具保护下逐渐坐起并下床活动,12周后需复查X线片,若此时颈椎植骨处已开始融合,则可以在术后半年去除支具,开始颈部肌肉的功能锻炼。

若采用前后路联合颈椎内固定手术,由于坚强的内固定能够承受颈椎的生理负荷,病人在术后1~2周可在支具保护下起床活动。支具保护时间仍要持续到术后半年。单纯颈椎间盘摘除或颈椎体切除,植骨而未采用内固定的患者,术后卧床时间需延长至术后6~8周,支具保护时间仍为术后半年。后路单开门手术,4~6周后可T床活动,支具保护至术后3个月。

(三)胸腰椎手术及术后康复1手术

胸腰椎手术也有前后路之分,二者可以分别或联合运用。胸腰椎前路手术常用于:①清除在椎管内占位的骨折碎片或病变的椎体;②解除椎体前方的粘连和畸形,为后路手术的矫形和固定提供更好的条件;③近年出现的椎间盘置换术也要从前方人路进行。后路手术在胸腰椎运用最多,从过去的棘突钢丝固定,椎板钢丝固定,横突钩椎板钩固定,到长、短节段的椎弓根螺钉固定。近年也有从后路或侧方置入椎间融合器,联合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的方式,后路固定方式种类繁多。

2术后康复治疗

胸椎前路手术往往需要经胸腔进行,对患者呼吸功能影响较大,围手术期的呼吸功能评估及锻炼十分重要。腰椎前路手术对腹腔脏器影响较大,术后胃肠功能的康复治疗也十分重要。一般而言,仅行前路内固定手术需要卧床8~12周,然后复查x线片,了解内固定器械及椎体融合情况,若内固定器械无松动、植骨开始融合,则可戴支具逐渐起床活动,术后4~6个月去除支具。后路手术对内脏器官的影响相对较小。若仅行后路手术,要求同前路手术。若前后路内固定手术联合进行,对脊椎的稳定性较好,可提前至术后4~6周在强力支具的保护下逐渐起床活动,6个月后根据随访和复查的结果,逐渐去除支具。

摘自:《骨科康复学》熊恩富/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相关阅读

PT必读

脊柱相关疾病风险筛查指南

脊柱侧凸的非手术如何治疗?

脊柱的力量—脊柱侧弯康复

脊柱侧凸如何矫正

多图详解

脊柱侧弯纠正的方法

5个瑜伽体式,练出健康脊柱

欢迎加入康复医学交流群

众多康复同仁、大牛与你一起

探讨病例、分享资源!

入群方法:添加下方管理员

1
查看完整版本: 脊柱常用稳定性手术及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