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系统整脊中为了方便大家了解椎体的半脱位情况,给半脱位椎体标记了一个偏移的具体编码,下面我们就具体了解下半脱位编码的由来及分析。
"01椎体向后移位
第一个编码表示椎体的的移位方向。除寰椎外,由于下椎体上关节突的阻挡,所有的上位椎体只会发生向后的偏移(相对于下位椎体)。由于下位椎体上关节突的阻挡,椎体不可能向前半脱位,所以腰椎半脱位编码的第一个字母是P(如图所示)。如果椎体向前则提示椎弓根断裂(即椎体滑脱)。
02椎体棘突的偏移方向第二个字母用来表示棘突的偏移方向。即以某一个椎体的棘突偏移的方向来描述椎体的旋转。即棘突偏向左侧为“L”来表示;右侧则用“R”来表示,也就是编码的第二个字母。如图所示。
03椎体棘突侧向侧的楔形偏位第三个字母表示棘突偏移侧的楔形偏移,棘突偏向楔形开口侧为“S”闭口侧为“I”,若棘突移位至楔形闭口侧,通常还需要标准复位的接触点。指某一个椎体的水平线与下一个椎体的水平线不平行时的情况,两线分散的一侧为楔形开口,聚合的一侧为楔形闭口。如果棘突偏移向楔形开口侧,编码的第三个字母为“S”;棘突偏向楔形闭口侧,编码的第三个字母为“I”。表示向下的意思,如图所示。
04椎体复位接触点的记录接触点是复位时施加推力接触的解剖学结构,通常是棘突或者乳状突(如下图所示)。推力方向是根据椎体向后移位、旋转方向和楔形开口的情况来一次性复位。
1.棘突旋转向楔形开口侧,完整的记录是PRS或PLS,接触点为棘突,无需标注。
2.棘突旋转向楔形闭口侧,完整的记录是PRI-M或PLI-M,接触点是对侧的乳突,标注M。
3.没有楔形开口,记录是PR或PL,必须标注接触点。如下图所示。
腰一至腰四椎体半脱位的编码如下表所示
偏位记录
向后偏位
旋转
楔形开口
脊柱侧弯凸侧
接触点
1
P
有
无
无
可能两侧
棘突
2
PR-SP
有
右
无
可能右侧
棘突
3
PRS
有
右
右
可能右侧
棘突
4
PRI-M
有
右
左
可能左侧
左侧乳突
5
PR-M
有
右
无
左侧
左侧乳突
6
PL-SP
有
左
无
可能左侧
棘突
7
PLS
有
左
左
可能左侧
棘突
8
PLI-M
有
左
右
可能右侧
右侧乳突
9
PL-M
有
左
无
右侧
右侧乳突
05第五腰椎的特殊情况
一般来说,棘突偏移向侧弯的突侧,接触点为棘突;棘突偏移向侧弯的凹侧,接触点为对侧的乳状突,因为如果施加推力在棘突上,势必加重侧弯。但是,在第五腰椎则不同。如下图所示,腰五编码为PLI-SP或者PRS-M时需要考虑的是棘突偏移在侧弯的凹侧。我们在任何时候必须遵守一个原则:即推力必须在侧弯的凸侧,以免加重侧弯。即彩虹定律:推力必须在彩虹的上方。彩虹定律适用于腰、胸和颈椎。
腰5脊椎骨半脱位编码如下表所示
偏位记录
向后偏位
旋转
楔形开口
脊柱侧弯凸侧
接触点
1
PRS-SP
有
右
右
可能右侧
棘突
2
PRS-M
有
右
右
左侧
左侧乳突
3
PRI-SP
有
右
左
右侧
棘突
4
PRI-M
有
右
左
可能左侧
左侧乳突
5
PR-SP
有
右
无
可能右侧
棘突
6
PR-M
有
右
无
左侧
左侧乳突
7
PLS-SP
有
左
左
可能左侧
棘突
8
PLS-M
有
左
左
右侧
右侧乳突
9
PLI-SP
有
左
右
左侧
棘突
10
PLI-M
有
左
右
可能右侧
右侧乳突
11
PL-SP
有
左
无
可能左侧
棘突
12
PL-M
有
左
无
右侧
右侧乳突
FOLLOWUS